被日本奉为"战神"的乃木希典 在中国欠下多少血债?

2021-08-27 14:01:来源:新浪军事综合 原文链接:点击获取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近来,东京乃木神社引起众人关注。乃木神社位于东京赤坂,是专门祭祀日本近代军人乃木希典夫妇的神社。

乃木希典是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主要参与者,在明治天皇1912年去世以后,与夫人双双自杀殉葬,因此二战前长期被日本社会奉为“军神”。

乃木希典。来源/网络

不过提到乃木希典,中国人却很容易想到他曾作的一首令人毛骨悚然的汉诗:

肥马大刀尚未酬,皇恩空浴几春秋。

斗瓢倾尽醉余梦,踏破支那四百州。

按照1916年出版的《乃木将军诗集详解》说明,这首诗作于1894年10月9日。

当时,乃木希典就任第一旅团长,出发前途经广岛。在这里,他与即将入侵中国的日本将领一道陪同天皇就餐(御陪食)。按计划,乃木希典将从广岛宇品港上船前往中国大陆,所以在广岛下榻,也是他在离开日本前的最后一站。这一日,他将一首汉诗、一首和歌(日本传统诗歌)上交给明治天皇。

汉诗如上所述,和歌内容是:“身心均是无限急躁,广岛一宿,梦有波澜(かずならぬ身にも心の急がれて夢やすからぬ広島の宿)。”

很明显,两首文学作品表达的思想是相似的:既是对多年未经战场的感慨,也是向明治天皇表达忠心与决心,更是将侵略中国看作自己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只是,乃木希典的功业,都将建立在中国人民的累累血债之上。

旅顺屠杀

甲午战争给近代中国留下难以忘却的屈辱回忆。由于日本不宣而战,清军的反应能力与后勤补给速度都很慢,日军迅速借助优势开局,陆地上夺取平壤城,海洋上则在黄海海战中击败李鸿章经营十余年的北洋水师。清军上下充斥着“保船避战”思想,将黄海制海权拱手让出,给了日军把战火烧到中国本土的机会。

1894年10月,日本陆军分为两部分,第一军渡过鸭绿江,进攻中朝边境一带;第二军从海上登陆辽东半岛东侧的金州府花园口。乃木希典指挥的步兵第一旅团,就归属第二军第一师团指挥。11月6日,步兵第一旅团作为先锋占领金州县城与大连湾炮台,进而将目标对准旅顺。

清廷自然也了解旅顺港的重要地位,配备1.5万人守备这座战略要地。但由于北洋清军腐败,旅顺守军长期存在“平时吃空额、战时拉壮丁”的情况,所以1.5万人驻军中有1.1万人是临时征调、缺乏训练的军人,只有驻守海岸炮台的六营三千余人是老兵,然而日军的主攻方向却是内陆炮台,这就让李鸿章号称“可以坚守三年”的旅顺要塞变得不堪一击。11月21日凌晨开始,乃木希典步兵第一旅团作为主力之一进攻旅顺要塞,下午三点半,步兵第一旅团第十五联队第三大队就作为先锋杀入旅顺城,拉开了旅顺大屠杀的序幕。

李武《旅顺大屠杀》(2009)。1894年11月,日军攻陷旅顺,对市内居民连续四天进行杀戮,老弱妇孺均难幸免。来源/网络

1963年,旅顺博物馆在搜集侵华日军罪证时,曾访问为旅顺大屠杀遇难者收尸的鲍绍武老人,他回忆道:“日本兵往西搜杀,到(11月21日)半夜已到达太阳沟西岔道附近,我家就住在这里,当时我家有九口人,日本兵踢开门就冲进屋里,见人就杀,我在天棚上藏了起来才得幸免。下来一看,全家人都被杀死了,我顾不得掩埋亲人的尸体就往外跑,走到将军石,又被鬼子给抓去了。”“许多人都死在自家门口,他们都是在开门时被鬼子杀死的。死者大多数是老年人和妇女儿童。”

参加屠杀的日本士兵也有记录。上等兵伊东连之助给朋友的信中提到,自己和另外十多名日本兵把五六十名清军士兵驱赶到双台沟,一起杀了“其中的一大半”,他详细描述自己的经历:“有生以来第一次尝试斩首,第一次砍得不好,经过两三次以后就有了很大进步。第二次斩首时,只把刀一挥,即可身首异处,头颅飞到前方三尺外,鲜血迸发,向天斜喷。”

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来源/网络

旅顺大屠杀的景象,让后来到达旅顺的日本军官非常惊讶。日本的《中央新闻》(12月27日)登载,一位11月23日进入旅顺的日本军官反映:“除了尸体以外,根本看不到中国人,在这个地方,中国人几乎是绝种了。”直至这时,日本军队才认为应当有所收敛,开始为幸存的中国人配发写有“良民”“顺民”的白布,要求活着的中国人帮助搬运尸体,尸体的搬运和埋葬工作一直持续到第二年1月。旅顺大屠杀一直有“全城只有36名尸体搬运工幸存”的说法,就是来源于此。

据事后估计,从11月21日攻克旅顺开始,到11月25日,日军总共屠杀两万余名中国士兵与无辜百姓。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让第三方战地记者极度震惊,美国记者詹姆斯·克列尔曼在《世界报》(12月20日)写道:“我作为亲眼所见的见证人敢断言,可怜的旅顺人没有试图对侵略者做任何抵抗……我看见跪在地上向士兵乞求慈悲的男人,被刺刀刺穿在地,然后用刀割去头部”“他们(日军)发现了满载逃难人群的帆船,一小队士兵排在码头边上,开枪射击帆船,直到船上的男女老幼全部被打死为止”。最终,克列尔曼断言道:“(日军)占领旅顺的故事,必将成为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克列尔曼还提到乃木希典的动向:“5时许,除乃木去追击退却的敌人外,其余的将军同陆军大将一起,聚集在操练场”。攻克旅顺城以后,除放任一部分所属部队在旅顺大肆屠杀外,乃木希典更是亲自率领麾下两个半大队(营)的兵力在旅顺附近的土城子集结,追击清军。追击随后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戮,乃木希典先后在土城子、三十里堡、大毛家茔等地射杀清军,为他本人赢得战功。

作为一名擅长写诗的军人,乃木希典对旅顺大屠杀没有任何作品,然而一个多月后的1895年1月10日,乃木希典率军夺取盖平城以后,心情大好,即刻创作一首咏景诗:“稀有柳杨无竹梅,满洲春色又奇哉!飞云寨下尚冰雪,何日东风渡海来?”

甲午战争临近结束时,靠着在“满洲”的战功,乃木希典从少将被提拔为中将,担任第二师团长。恰逢春天到来,他又给好友写了另一首汉诗:“闻说满洲山水奇,铁蹄欲蹈早春时;征途若过梅花地,折得赠君一两枝。”可以说,乃木希典越是升职、越是开心,中国人民的苦难就越是沉重。

侵占中国台湾

1895年5月23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一个月左右,台湾巡抚唐景崧率领台湾士绅发动起义,高呼“台民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决心抵抗日本侵略。但日本不可能接受这种结果,首先是6月2日,日本侵略者与李鸿章的代表李经方签订《交接台湾文据》;随后6月3日,日本近卫师团对台湾岛发动武力侵略,占领基隆港;到6月6日,日军攻入台北城,随即建立“台湾总督府”,正式对台湾开展殖民统治。

台湾巡抚唐景崧。来源/网络

台湾地形复杂,又值夏日炎热,日本近卫师团许多士兵罹患疟疾,甚至连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都最终死于疟疾。日本大本营在7月决定增派乃木希典的第二师团前往台湾。10月11日,第二师团在台湾岛南部的枋寮登陆,最终在10月23日攻克台南城。日本军队所过之处,无不充斥着烧杀抢掠,据统计,在1895年反对割让台湾的抗日斗争中,台湾军民共被杀害超过1.4万人。

日本侵占台湾后,乃木希典先是作为第二师团长一直驻扎,后是就任第三任台湾总督,中间只有半年时间不在台湾,他是日本殖民统治台湾初期的主要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

1896年6月13日,抗日义军领袖柯铁率领千余人在台湾岛中部云林地区发起暴动,袭击警察署附近的酒铺,打起“奉清讨倭”的旗帜,宣布建立“铁国山”政权,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日军怀疑当地民众支持柯铁义军,于是一边烧毁村落、一边屠杀村民,到7月中旬日军重新占领云林为止,日军烧毁云林地区数十个村庄,屠杀数千人。这起事件经由西方传教士的见证而登载于报纸上,国际社会继旅顺大屠杀之后又一次见识到日本军队的兽行。事后,日本方面碍于国际舆论压力,被迫处理了数名基层军人和官僚。

但这并没有动摇日军消灭柯铁的决心。当年12月12日,台湾总督乃木希典向云林讨伐队直接发布命令,要求组织所有当地日本武装力量,限期三日摧毁“铁国山”政权。但日军的进攻遭到顽强抵抗,一直到当月26日,日军才攻上“铁国山”的主阵地大坪顶。但这时,柯铁早已撤离,日军最终还是扑了个空。

在日本侵占台湾初期,台湾岛中部的柯铁与北部的简大狮、南部的林少猫并称“抗日三猛”,给日本侵略者造成不小的麻烦,直到1900年前后三人相继去世,日本的统治才进入到相对稳定的时期。面对台湾持续不断的反抗运动,乃木希典推动台湾总督府在1897年6月颁布《三段警备法》,根据治安程度将台湾地区分为三等区:一等区是台湾山区,这里地形复杂,是抗日武装最活跃的地区,属于“治安恶劣”地区,该地区的治安由日本陆军特设的台湾守备混成旅团负责;二等区是介于一等区与三等区之间的地区,由日本陆军宪兵负责治安;三等区是汉族或平埔族居住的平地街庄,属于“治安良好”地区,由日本警察负责治安警备任务。

抗日义军领袖柯铁。来源/网络

同时,乃木希典还尝试推行“护乡兵”制度,在宜兰、埔里社、台东三地雇佣756名台湾本地人,希望通过“以台制台”的方式开展殖民统治。这项制度虽然一度搁置,但后来被乃木希典的后任——第四任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所改良,成为日本殖民时期台湾地区一直存续的保甲制度。

乃木希典在任期间,台湾总督府还通过许多重要决策,如实行鸦片专卖制度的《台湾鸦片令》,又如将明治天皇《教育敕语》翻译为中文、融入台湾地区的奴化教育。但作为一名热衷于在战场上获取战功的将领,乃木希典并不适应台湾官僚体制的束缚,在与派驻台湾的日本文官爆发多次冲突以后,1897年11月,乃木希典以“记忆力衰退”为由辞去台湾总督的职务,回到国内担任第11师团长,随后一直等待下一次为日本侵略扩张效力的机会。

终于到1904年,日本与沙俄在中国东北爆发战争,乃木希典担任第三军司令,再度来到当年让他名声大噪的旅顺。但这一次,面对沙俄耗费数年加固的旅顺要塞,他的日子将不再好过。

尾声

恶徒的报应终究会来。对中国人民欠下累累血债的乃木希典,也终于迎来了报应的那一天。

在日俄战争中,乃木希典终于碰上了硬茬子。1904年8月开始,乃木希典第三军先后投入近10万人的兵力,耗费5个月的时间,以6万人伤亡为代价才夺取旅顺要塞。二战以后,当乃木希典的“军神”光环褪去,人们关注到这场战役,纷纷批评他只知道命令士兵们搞集团冲锋,却不知变通,虽然取得胜利,但结果却很惨,旅顺一下子从乃木希典的成名地,变成了他难以摆脱的阴影。

日俄战争中,乃木希典的两个儿子——乃木胜典与乃木保典分别阵亡于金州南山战役与旅顺战役。老年丧子的乃木希典也分别在两场战役之后写下两首汉诗,诗中再也没有侵略者的狂傲与洋洋自得,而是变成了悲伤:

“山川草木转风凉,十里腥风新战场;

征马不前人不语,金州城外立斜阳。”

尔灵山险岂难攀,男子功名期克坚;

铁血覆山山形改,万人齐仰尔灵山。

日俄战争结束后,乃木希典在向明治天皇复命时,据说曾要求天皇赐他切腹自尽,但天皇并没有允许,而是要他“死也要死在朕之后”,所以他也等到天皇死去以后才自杀。

人生最后几年,乃木希典受到明治天皇委托,担任学习院(教授皇室成员的高等学府)院长,他的教育理念极大影响了明治天皇的长孙裕仁,而裕仁也就是未来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昭和天皇。

1913年,乃木希典夫妇剖腹自杀一年后,日本人开始筹划建设祭祀乃木夫妇二人的神社。十年后,乃木神社基本落成。1945年,乃木神社遭遇空袭被毁,然而,日本人很快将其修复甚至扩建。如今,乃木神社每年会向公众开放三次,日本民众甚至在这里开办跳蚤集市。这位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推行者,终究没有接受历史的审判,但中华民族对那段苦难岁月的记忆无论如何不该丢失。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