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一页课本,我明白为啥小学期末不再考英语了

2021-08-09 08:52:来源:网易教育综合 原文链接:点击获取

上周,上海市教委出台重磅通知——“小学期末不再考英语”、“英语考试变考查”,又引发了一波全民热议。

这是继今年3月两会代表建议“将英语取消主课地位,不再列为高考必考科目”后,对这门学科的又一次打击。

在官方公布的上海市小学2021学年度课程计划表里,英语课时被挤压的状况一目了然。

太阳底下无新事。事实上,“期末不考英语”的政策,几年前就有了——至少从2017年就有文件可查了↓↓↓

不知道是否因为“双减”,今年的政策在舆论上引起了极大关注,至少以前家长们是不知道的,或知之甚少。

而上海当地的小学生家长,早就习以为常了,比如下面这位三年级孩子的妈妈。

作为一门语言,英语最重要的意义,本来也不在考试,而是沟通交流、获取信息的工具。

熟练掌握一门语言,就能和更多人交流,这是大实话。而更多交流,必将促进思考、触发创新,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这也暗合了教育改革的内涵:让学习回归学习本身的意义,而不是唯分数论。

当然,第一个拿英语开刀并不奇怪,中高考取消英语的呼声也一直没停过。可是,在上海取消英语期末考试,有效果吗?

效果当然有,但恐怕是全国所有城市中效果最不明显的。上海家长本来也不靠学校教的那一点点内容,小学二三年级能过英语四级的比比皆是。

没有了期末考的参照系,上海家长表示不慌,还是按原有路径推进。反正现在也没有小升初了,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直接用中考英语卷自测,说不定比原来的学习效果更好。

毕竟,相比于拼天赋的数学,英语拼的是时间。只要路线正确,浸泡时间足够,学校里教不教都无所谓的,考不考就更无所谓了。

说句不太好听的话,现如今在国内,一个孩子的英语好,很大程度是家庭教育和课外班的结果。而伴随着“双减”的推进,英语成绩主要看家长实力的时代到了。

这就引发了另一个略显尴尬的现象:为什么义务阶段开设的英语课程没办法让学生学好英语,是比“英语不考试了”、“英语主科改副科”更亟待解决的问题。

想起前段时间关于小学生英语课本的吐槽。某一版本的义务教育英语教材把“你哪里不舒服”翻译作“What’s wrong with you?” 而这句话在英语母语者听起来的意思是:“你有毛病啊?”,一般起了摩擦时才会说。真实场景里,医生一般会问病人:“What seems to be the problem?”

如果作为英语学习者,说几句中式英语,只要意思到了能够继续沟通,倒也无伤大雅。但这样的中式英语出现在专业审校的课本上,足以说明,我们的英语教育还任重而道远。

学英语并不是因为崇洋媚外,而是不管我们的实力增长有多快、汉语有多热,我们暂时还看不到学术界和商界的通用语言改成汉语的趋势,那么学英语就依然是有必要的。

两年前曾有一项数据显示,在义务阶段接受英语教育的4000万人里,只有约400万人会在工作后使用英语。这是中国的现状。

但如果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能够让大部分学生英语水平达到能应用的水平,那相信这个人数一定会增加。

毕竟,有多少人看到英文原版书时,不是不想读,而是读不懂;有多少人碰到外国人时,不是不想交流,而是开不了口。

4000万人中只有400万人使用英语,很可能是因为剩下的3600万人,他们的英语水平不足,还无法应用。

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读原版书、看原版动画、上外教课来提高英语水平甚至几乎成了大部分小学生的常态。

课内不够,课外来补,也成了家长的共识。

然而课内教学就无法帮助学生进行“大量输入”吗?先培养语感,再讲究语法,是不是也能让英语学习更有效,也更有趣?

其实从新课标改革里,就能看出英语教育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新课标强调了语言学习大量输入的原则,要求初高中学生英语阅读量应达到30万单词以上,但能做到的学校还很少。

教育的改革,往往比别的改革来的更缓。教育本身也是需要时间和耐心才能看到成果。

英语考试还是考查、退不退出主科,没有那么重要,毕竟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条件和目标确实不一样。

但重要的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保证如果孩子想学好英语,只要在校内好好听课就能实现目标。

希望有一天,当我们讲“减负”的时候,不是要让孩子学到的知识少一点,而是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让孩子学得快一点,效率高一点。

至于如何尽可能地利用手头资源,在家庭范围内提升孩子的英语水平,我们后续也会分享一些过来人的经验,欢迎各位爸妈持续关注。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家长会了么”,网易旗下反焦虑反套路反鸡汤的亲子教育号】

作者:布衣兔

(责任编辑:石玥_NS3913)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