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经常挨打”和“没挨过打”的孩子,20年后拥有不同的人生

2021-08-04 09:49:来源:笑的起来 原文链接:点击获取

夜里,又听见邻居孩子的哭声,看来,他爸爸又打他了。邻居好喝酒,爱吹牛,但是为人挺敞亮的。平时大家听他吹牛,天南海北的乱侃,也挺乐呵。

但是,唯一不好的,他脾气有些暴躁,在外边压制着,回到家里,面对儿子,火气就压制不住了。孩子也是调皮,即使爸爸打他,依然不服软,跟爸爸对着干。

但是打孩子,打一次就有第二次,有时候把孩子打得狠了,第二天醒酒后,他爸爸也心疼得不得了。棍棒教育是古来就有,老人认为,孩子不认真学习,做错事情,必须要惩罚。跪祠堂、打板子。看错误的轻重,惩罚也有轻重。

专家:“经常挨打”和“没挨过打”的孩子,20年后拥有不同的人生。

关于能不能打孩子,教育专家李玫瑾说:“对于原则性、大是大非的问题,如果孩子错了,必须惩罚他,让他记住,不能再犯。人在成长中,不能光有爱,必须要学会敬畏,有了敬畏,才不会乱来。但是,不能什么情况下都打孩子。”

中国有句“媳妇熬成婆”的俗语,这个勤劳、忍辱负重的媳妇,在熬成婆之后,就会变本加厉的把自己承受过的一切加在新媳妇的身上。

如果孩子长时间接受“棍棒教育”,对他的身心肯定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很多儿童专家都提出了,经常挨打的孩子,会留下童年阴影,这种阴影,不仅伴随他的童年,还会影响他成年的生活,以及自己对待下一代的态度。

1、棍棒教育下的孩子更容易恐惧、焦虑

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儿童心理学研究人员,曾经针对“父母长期打孩子”这个问题进行了长达50年的调查研究。这项调查研究收集了16万多名儿童的成长数据。

通过儿童期和成长期的数据对比,专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孩子在童年时期经常挨揍的人,他们在成年后越可能表现出反社会的人格,并实施暴力、破坏等反社会行为。他们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经常处于恐惧、焦虑的状态。

专家说,一个长期处于被揍、挨打环境的孩子,他会分不清威胁的类型,哪些是玩笑、哪些是恶作剧,孩子精神紧张,会时刻处于“应战”的状态,对周围环境保持警惕,尤其是婴幼儿时期。

这个状态使孩子的大脑始终高负荷工作,对孩子的心理、精神都会产生长远的不良影响。

2、性格走向差异

在研究小组长达50年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如果一个孩子在3岁时就经常挨打,那他到长到5岁时出现的攻击性行为概率比没有挨过打的孩子增加了49%。

这个调查结果触目惊心:被暴力对待过的孩子,更高概率对其他人施加暴力。并且,经常挨打的孩子可能人格分裂,产生两种极端性格:一种胆小、懦弱;一种暴躁、易怒。

3、影响孩子的认知发展

孩子接受的棍棒教育,无非是家长在给孩子树规矩。但是,棍棒教育,会影响孩子认知的发展。有一个有名的“攻击性行为的社会性”实验。当一个人攻击了另一个人,这个行为受到了肯定,其余孩子就都会模仿这个人的行为,甚至做出攻击性更强的行为。

在群里暴力中,看一个人施暴,他们就会群体模仿,对“罪人”更加严厉的施暴,一个人的底线、良知,都会被群体的“认同感”压制。因此,当家长打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认为“打人也没事”的错误认知。当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只会用简单粗暴地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

李玫瑾教授强调,树规矩不是施暴,不是做无法完成的任务,而是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出发,定制规则,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培养“教养”。

比如吃完饭才能离开做饭,吃饭不能吧嗒嘴,要定期打扫房子、要保持身体整洁等等,让孩子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感受到规矩。

总结:

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立规矩。原则性的问题,一定要三令五申,不断重复,让孩子刻在心里。

但是,如果孩子犯错了,妈妈爱你,可你也得接受相应的惩罚。例如,一个哥哥用颜色,画了妹妹一身,惹得妹妹嚎啕大哭。

哥哥问:“妈妈,这样的我,你还爱我吗?”妈妈说:“我永远爱你。但是,现在你必须负责给妹妹洗澡。”我想,树规矩的前提,是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作者:佚名